教材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教学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尺寸教材,悠悠国事。2018年3月23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由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澄院士、陈纯院士和林金安副总编辑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来自全国人工智能领域一流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研究者组成朝气蓬勃的顶尖作者团队,合力打造紧扣前沿、富有时代特色的系列教材,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技术系统、硬件芯片、伦理安全、“智能+”学科交叉以及实践等内容,目前已规划(出版了)25本理论技术教材和11本实践教材。
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的组织建设和统编工作,创新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导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AI+X)虚拟教研室、教育部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虚拟教研室、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智云实验室联合承办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系列专题线上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第一期于2022年10月15日成功举办,全网累计近20万人次观看了论坛直播。
在首期论坛上,浙江大学吴飞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高新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延峰教授和暨南大学古天龙教授解读了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战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并分别就本人主编的《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人脸图像合成与识别》、《赋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伦理导论》教材体系进行分享交流。浙江大学吴飞教授担任论坛主持嘉宾。
吴飞教授在“101计划《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建设之思考”主题报告中,首先介绍了1955年达特茅斯会议以来,人工智能“两落三起”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然后分享了教育部实施的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简称101计划)中,他负责牵头的12门核心课程之一——“人工智能引论”课程及教材建设情况,并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华五首倡、六校联合、企业参与的AI+X微专业以及《走进人工智能》有声数字读物等,指出课程、教材与实训平台三位一体才能够推动科教和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最后,吴飞教授再次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使能技术,赋能社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重庆邮电大学高新波教授对《人脸图像合成与识别》这一教材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解读。高新波教授首先介绍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关于加强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对标其中列举的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阐述了撰写《人脸图像合成与识别》教材的初心使命。随后,结合古今中外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脸图像处理与识别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教材特色(基础理论+代码解读)、教材目标(宏观认识、算法细节与编程能力并重)、教材大纲、教材内容与教材实践等五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最后展望了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即绿色低碳更灵巧的人工智能、可信可靠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知识数据双驱动的人工智能、非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人机物融合的混合人工智能以及开放环境自适应的人工智能,着重介绍了今年中国科协发布的十大科学难题之一的“如何实现可信可靠可解释人工智能的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研究进展情况,并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中,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王延峰教授在《赋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主题报告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数字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大幅提升、新生产要素的诞生、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演变、价值链的重构,期待带来人类从体力解放迈向脑力解放,步入智能时代。站在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兴起的历史结点,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发挥其使能级技术的威力,变革传统行业,催生新业态。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了解各国发展动向、分析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明确各行业对人工智能劳动力需求增长,以学术界与产业界“双循环”的模式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赋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教材意在为工科学生建立产业思维,为理解人工智能提供“新”视角,通过供给与需求和技术编年史两条思路,结合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和高校学术力量编写而成。其整体框架包括数字经济及其商业逻辑、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业态(数字产业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赋能(产业数字化)三个部分。其内容包含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耦合关系、数字治理、代表性技术与经典应用场景等。《赋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将结合高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力量,共同开展课程与教学。
人工智能伦理是符合技术发展的科技伦理,是紧贴时代步伐的科技伦理。暨南大学古天龙教授从伦理规范技术创新,实现人工智能可持续健康发展视角进行了报告,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人工智能伦理教学实践。人工智能治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对科技伦理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而国内科技伦理教材尚未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撰写人工智能科技伦理导论教材十分必要。《人工智能伦理导论》内容系统、结构新颖、案例丰富、阐述详实,厘清了人工智能伦理知识脉络,梳理了人工智能伦理和其他信息伦理的关系,并总结了人工智能伦理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曾为系列教材撰写序言并提出:要加快编写和出版进度,融入“中国案例”,加强普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一流教材体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林金安副总编辑在工作会中指出:将把系列教材列入出版社重点出版规划,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生态圈,推动专业、课程建设,落实国家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材要求,做出教育出版国家队与主力军的应有贡献!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为此,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以论坛为载体,将持续邀请系列教材各主编担任嘉宾,分享前沿技术观点、教材体系内容、教学课程资源、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的真知灼见,敬请关注!
部分报告专家授权内容将上传至论坛官方B站平台
欢迎关注回看精彩回放
浙江大学上海高研院(UID:1571802587)
欢迎申请加入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AI+X方向)虚拟教研室。
人工智能专业(AI+X方向)虚拟教研室于202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单位。教研室由浙江大学牵头建设,具有学科交叉汇聚、模式互补、产学研生态合作等特色,基于“发扬人工智能引领效应,培育学科交融创新人才”的理念,以 “AI+X”微专业平台建设为抓手,联合高校和头部科技企业力量,开展“教材、课程和实训平台”三位一体建设任务,共建丰富的人工智能+X专业优质资源,创新AI+X教研形态、组织学科交叉下师资培训等建设内容。
为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之间经验分享,开展论坛会后研讨,凡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所在高校教师或对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感兴趣的高校教师、企业人员,可申请加入。
请钉钉扫码申请加入
(请注明本人所在高校/机构+真实姓名)
今日编辑: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