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系列专题线上论坛圆满成功

来源:上海高等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1-15浏览次数:33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为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的组织建设和统编工作,创新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导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AI+X)虚拟教研室、教育部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虚拟教研室、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智云实验室联合承办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系列专题线上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第二期于2022115日成功举办,全网累计20余万人次观看了论坛直播。



本期论坛邀请了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天津大学胡清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远超教授、天翼交通车路协同首席科学家郭振华博士四位嘉宾分别对《智能产品设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基础》《模式识别》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及其科研范式和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解读。浙江大学吴飞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进行了《从技术到产品——“智能产品设计”的教学实践》为题的分享,以技术赋能产品驱动为核心,从缘起、发展、趋势、心得四方面系统介绍了《智能产品设计》的教学实践。孙凌云教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和算法驱动的机器思维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化。此外,孙教授还讲解了《智能产品设计》教材的课程结构和组织要点,提出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三个挑战:领域差异的挑战、学生心态的挑战和质量控制的挑战。最后,孙教授以课程的教学理念Vote to stay, not vote to leave.”结束了本次分享。



天津大学胡清华教授以《新工科时代机器学习课程的教与学》为主题,系统讲解了新工科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天津大学新工科方案与举措以及机器学习教材。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新工科正处于新发展阶段,人才需求迫使教育界思考学科专业一体化以及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问题。随后讲解了新工科教育的中国探索,经历了“三部曲”和“四新”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中国新工科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最后,胡清华教授指出机器学习教材具有技术发展脉络清晰、理论实践结合、产教学研融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与案例教学、项目制教学和探索式教学理念相融合,以应用需求驱动教学过程的推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远超教授从教材建设背景、教材建设特色、教材内容介绍和总结与展望四个方面带来《深度学习基础》教材建设解读与分享。刘教授介绍,教材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教学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在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应运而生。随后刘教授介绍了《深度学习基础》教材是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具有配套慕课,从体系视角、时代视角、创新视角、内容视角和赋能视角五个角度进行教材建设,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材的各个章节内容,并对教材建设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郭振华博士就《模式识别》教材及课程建设进行了分享。首先郭博士介绍模式识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是电子信息工程类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并指出了现在存在基础性课程知识点间关联性薄弱的问题和前沿性课程中知识点与实际问题能否有效结合的问题。随后系统介绍了《模式识别》教材的知识框架与写作思路,并为大家介绍了课程的内容编排情况。最后郭博士讲解了教学内容层次化、项目实例教学、专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计划,体现了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特点。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曾为系列教材撰写序言并提出:要加快编写和出版进度,融入“中国案例”,加强普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一流教材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林金安副总编辑在工作会中指出:将把系列教材列入出版社重点出版规划,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生态圈,推动专业、课程建设,落实国家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材要求,做出教育出版国家队与主力军的应有贡献!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持。为此,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以论坛为载体,将持续邀请系列教材各主编担任嘉宾,分享前沿技术观点、教材体系内容、教学课程资源、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的真知灼见,第三期《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拟定20221119日举行,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