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学术沙龙 第10期 | Xiaoyu Wu

来源:上海高等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2-22浏览次数:10

 “计算+”学术沙龙

“计算+”为特征的智能化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算法、算力在信息、生命、物质等学科领域的渗透式运用,正在加快构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数字信息世界的四元空间。


 “计算+”学术沙龙活动,将立足人工智能,聚焦生物、工程、金融等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深入浅出、沉浸式互动的方式共享前沿动态,洞悉产业观点,共同探索“计算+”领域的奥秘。


第十期主讲嘉宾

Xiaoyu Wu

滑铁卢大学机械与机电工程系助理教授,负责Greener Production @ Waterloo实验室。研究兴趣集中在能源储存、技术经济评估、氨转化等能源工程、能源经济领域


本期主题

Power-to-ammonia as a commondity and energy storage medium


北京时间20221220日,“计算+”学术沙龙第十期正式开讲,Xiaoyu Wu博士担任本次主讲嘉宾,为大家带来题为Power-to-ammonia as a commondity and energy storage medium的学术讲座。沙龙由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计算+工程实验室刘凯博士主持,院长周如鸿教授、副院长罗坤教授及科研人员在线参加。


作为常用化学品之一,具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可用于尾气处理、制冷剂等环节。氨可作为氢载体(Hydrogen carrier),具有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高等特征,表现出成为能量储存媒介的潜力。在讲座中,吴博士详细阐释了Haber-Bosch制氨的原理,即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空气分离产生氮气,多次循环提高产生氨气的效率,并深入分析了如何提高氨做为能源储存媒介的经济效益。吴博士指出,考察经济效益需同时考虑电能到氨(power-to-amnoia)的转化效率和氨到电能(amnoia-to-power)的转化效率及成本,可根据成本调配氨在食品、能源及外贸领域的分配。以加拿大为例,在基准条件和目前市场条件下,从氨做为化肥中获取的经济效益可补偿做为能源储存媒介的损失,而--电技术需进一步发展以提高效率,才能提高氨做为能源储存媒介的经济效益。


在讲座结束后,吴博士耐心解答了观众提问,延续了计算+沙龙严谨热烈的学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