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指导下,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AI+X)虚拟教研室、教育部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虚拟教研室、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智云学堂联合承办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系列专题线上论坛(以下简称“系列论坛”)从2022年10月15日正式启动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五期。
论坛邀请“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本人分别对所编著的教材内容及对所在领域的前沿知识、科研范式、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解读,进一步促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五期论坛全网累计在线观看人次超120万,以教材为载体促进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化学习,成为极具特色的系列学术活动。
新一代系列教材的由来与进展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目前,全国已有440所高校获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中国正在不断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但现有人才培养生态在教材建设、课程开设和实训平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材作为国家事权,深度体现了学科的教育思想、理念和内容。为了进一步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和教学要求,按照“突出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的思路,201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在北京组织成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由潘云鹤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澄院士、陈纯院士和林金安副总编辑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编委会委员包括王飞跃(中科院自动化所)、李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志华(南京大学)、吴枫(中国科技大学)、黄铁军(北京大学)、周杰(清华大学)、刘挺(哈尔滨工业大学)、薛建儒(西安交通大学)、杨小康(上海交通大学)、高新波(重庆邮电大学)、刘成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薛向阳(复旦大学)、古天龙(暨南大学)、黄河燕(北京理工大学)、于剑(北京交通大学)、何钦铭(浙江大学)、吴飞(浙江大学)等专家,秘书长为韩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022)、时阳(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0起)和吴飞(浙江大学)。
编委会组织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华为等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教材编写。
自编委会成立以来,“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体系的设计严格遵循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专、通、交”的核心思想,组织编写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技术系统、硬件芯片等专业核心课教材,人工智能伦理安全、产品设计、赋能经济等专业通识课教材,以及涵盖“智能+”学科交叉等方面内容的专业交叉课教材等三类理论系列教材,同时组织出版包括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芯片编译技术与实践等方向的实践系列教材,构成了由25本理论技术教材和11本实践应用教材组成的完整知识体系。目前已正式完成出版的教材有14本,即将出版的教材有6本,其他教材正在写作过程中,高校、企业、出版社通力合作、融合创新,实现了国内人工智能类教材的规模化、系列化和品牌化。
为进一步推进教材的应用,已完成正式出版的教材也陆续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或其他课程网站发布其直接所对应的在线课程,所有在线课程也将通过AI+X微专业向社会人士和行业人员进行资源共享。其中,已完成开设的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和《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还入选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全网累计选课人数达到25万+。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潘云鹤院士专门为系列教材撰写了序言,提出要加快编写和出版进度,融入“中国案例”,普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希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一流教材体系,建设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形成各具优势、衔接前沿、涵盖完整、交叉融合的教材体系,为人工智能各类型人才培养做出应有贡献”。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任、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林金安总编在编委工作会中提及 “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教材系列之一,系列教材被纳入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致力于将国内最顶尖学者的教学资源、国内顶尖IT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优质的教学服务三者深度融合,出版新形态教材和数字课程,打造人工智能专业融合创新产品体系。”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2022年度五期论坛回顾
从2022年10月15日举办第一期论坛以来,一共组织了五期论坛。五期系列论坛同时得到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技术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协办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秘书处负责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事业部计算机分社社长时阳老师担任论坛主持嘉宾。
五期论坛一共邀请了20位来自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者团队的老师、科技企业代表分享了教材体系内容、前沿技术观点、教学课程资源、人才培养实践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全网在线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20万。
第一期
首期论坛于2022年10月15日在线举办。浙江大学吴飞教授、重庆邮电大学高新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延峰教授和暨南大学古天龙教授解读了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战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并分别就本人主编的《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人脸图像合成与识别》、《赋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伦理导论》教材体系进行分享交流。
第一期主编谈分享嘉宾
扫码查看第一期回放
第二期
第二期论坛于2022年11月5日在线举办。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天津大学胡清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远超教授、天翼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郭振华博士,分别针对《智能产品设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基础》以及《模式识别》四本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系列教材的适用对象、教学目标、教材提纲等内容进行解读。
第二期主编谈分享嘉宾
扫码查看第二期回放
第三期
第三期论坛于2022年11月19日在线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秦兵教授、北京大学刘家瑛教授、天津大学王龙标教授分享了在撰写出版《自然语言处理》《AI引论之视觉实践课初探》以及《语音信息处理理论与实践》三本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系列教材过程中的设计与理念,并结合实际开课案例进行介绍。
第三期主编谈分享嘉宾
扫码查看第三期回放
第四期
第四期论坛于2022年12月10日在线举办,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浙江大学郑小林教授、天津大学韩亚洪教授、浙江大学吴超教授以及微软公司胡晓武工程师从多元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变”与“不变”,当下人工智能教学存在的痛点问题,以及在此背景下对课程教材的新需求,分别对《本科人才培养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金融智能理论与实践》《媒体计算》《数据生态: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与《智能之门》五本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系列教材进行解读。
第四期主编谈分享嘉宾
扫码查看第四期回放
第五期
2022年最后一期(即第五期)论坛于2022年12月24日在线举办,合肥工业大学李廉教授、四川大学吕建成教授、浙江大学吴飞教授、浙江大学张克俊教授以及百度公司毕然工程师进行分享,论坛由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时阳进行主持。吴飞教授首先回顾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的由来与进展,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载体已经形成,要加强围绕系列教材建设,全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生态圈,推动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李廉教授和吕建成教授分别对《数据驱动的因果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基础与实践》两本教材进行解读,张克俊教授和毕然工程师随后对《跨媒体移动应用理论与实践》与《产教融合·赋能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两本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系列教材进行详细介绍。
第五期主编谈分享嘉宾
扫码查看第五期回放
从教材育人到科普促智
科学研究可以让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状态,而科学普及则以更丰富的知识传播手段让更多人分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累积知识,如何让更多将青少年了解、学习、热爱和使用人工智能这门研究如何模拟、延伸和拓展人或其他生命体之“智能”的技术科学,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新课题。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的建设基础上,为进一步抢抓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构筑人工智能创新后备力量培育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普及。2022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大学吴飞教授编写的《走进人工智能》科普通识读物正式发布。不同的知识形式,相同的培育初心。《走进人工智能》全书共计18万字,从人工智能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及其交叉讲授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通过将硬核知识、技术方法与人文历史、人物故事有机融合,帮助青少年读者理顺人工智能纵向发展脉络与横向科学轮廓,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法,看懂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所引发的社会生活变化,从“成天下之才”的角度给青少年读者提供学习建议,树立其科学理想,端正其科学态度,培养其科学思维。
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和重要驱动力量,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渗透力和支撑性强、高度复杂等特点,呈现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特色。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尺寸教材,悠悠国事,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AI赋能、教育先行”。“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按照“突出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的思路研究通专融合教材体系,重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强调以AI+X促进相关学科范式变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3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编谈”系列主题在线论坛还将继续邀请教材主编分享交流前沿教育理念,深入传播教学思维,推进相关知识体系、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为“教育、人才和科技”三位一体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