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计算+生物医疗”方向年度评审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本次评审会共有六个项目参评,繁星科学基金学术委员会专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担任评审专家。会议由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满丰主持。
评审会上,各项目组代表向评审专家展示了近一年来的研究成果,黄力全教授团队、金勇丰教授团队、周如鸿教授团队、黄飞鹤教授团队、张健教授团队和陈熹教授团队围绕相关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分别进行了汇报交流。
Michael Levitt对各项目组团队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各项目组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他指出,参评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未来的医学研究和生物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针对各项目未来的研究和进一步突破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肿瘤免疫新生抗原智能设计与应用研究》
周如鸿教授团队
项目进一步完善基于物理与基于知识相结合的新生抗原预测平台PKNAP,完成蛋白序列与蛋白结构信息相结合的基于attention的Transformer 神经网络 (Attention TpHLA)的初步架构设计与编程。该平台测试表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功应用于肿瘤、TID、HIV等重大疾病药物、疫苗的筛选、设计、优化。研究了自抗原X-autoantigen与HLA-DQ8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点突变设计、优化一系列可被应用为HLA阻滞剂或TCR功能调节剂的自抗原。目前4条免疫肽的体外效应已被实验证实。此外,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上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
《超感分子机器设计与应用》
黄力全教授团队
项目表达分离嗅觉味觉受体,揭示配体和受体在原子水平的互作。提纯了纳米抗体scFv16,制备了各种G蛋白亚基及其突变体,与苦味、嗅觉受体形成复合体,用冷冻电镜解析它们与配体的互作,目前这方面的进展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分子机器的设计、合成及潜在应用探索》
黄飞鹤教授团队
项目成功实现了数据驱动的手性合成精准预测。通过人工智能建模实现碳氢键活化反应立体选择性的精准预测,该工作首次实现了百万量级手性合成空间的精准描绘,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合成化学中的潜力。系统研究了分子机器的微观机械运动对高分子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构建益生菌/人工酶活性复合材料,克服益生菌在炎症部位不宜存活的难题,精准治疗炎症的效果好于临床一线药物。
此外,举办了“2023年司徒塔特分子与超分子科学研讨会”,邀请了海内外数十所科研院所专家畅想分子机器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APC/Asef互作的抗结肠癌转移拟肽类候选药物发现》
张健教授团队
项目从初步的活性分子MAIT-203优化到先导,并进一步结合成药性改造获得接近临床前的候选新药MAIT-516,为获得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引领性的抗结肠癌转移候选药物,切实降低结肠癌患者肿瘤转移并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了新靶标研究突破和原创干预分子,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医药创新能力,抢占药物研发高地,拖动我国原创新药的产出。
《基于合成生物学的体内自组装siRNA药物的研发及其在KRAS突变驱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陈熹教授团队
项目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了题为“Oncogenic KRAS signaling drives evasion of innate immune surveillance in lung adenocarcinoma by activating CD47”的研究论文,并被遴选为封面。该研究首次将KRAS突变和肿瘤的天然免疫逃逸联系起来,不仅揭示了KRAS突变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也确证了CD47可作为KRAS突变肺癌治疗的新靶标,从而为KRAS抑制剂和CD47抗体药物的联合用药提供了理论指导。
《RNA智能创新药物研究》
金勇丰教授授团队
项目建立了“一步到位”的mRNA快速检测平台,研发全球首款新冠嵌合体mRNA疫苗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件,III期临床试验表现出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设计了基于“借壳上市”概念的新型通用型抗肿瘤mRNA疫苗,在多种皮下瘤模型中实现显著抑瘤效果;建立了多价RNA适配体筛选新策略,为设计RNA结构靶向性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结构以及理论基础。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
2021年3月,繁星公益基金携手浙江大学设立“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共同致力于计算与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交叉领域的前沿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探索。基金以“计算+生物医疗”“计算+农业食品”和“先进计算”3个创新实验室为载体,支持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的、具有突破性的科学研究项目,旨在取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科技创新创造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