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建设学习大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相关工作要求,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组织开展了“2023年数字阅读作品(项目)”评审推荐工作。其中,由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品、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吴飞教授主编的通识科普有声图书《走进人工智能》入围“2023年数字阅读推荐作品”,其他入选的还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有声读物、《百名院士的红色情愫》、《火种》等23部优秀作品。
《走进人工智能》是由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的人工智能前沿科普有声通识数字图书,全篇共计150分钟。为了主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构筑人工智能创新后备力量培育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普及,提升公众的人工智能科学素养,提高青少年人工智能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走进人工智能》定位面向非人工智能、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其他人士,尤其以青少年为重要覆盖群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吴飞认为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科普的形式鼓励更多青少年迈向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探索之路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走进人工智能》中,吴飞以“透过人类智能看人工智能”的理念,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内容表述,专业、严谨地将硬核知识、技术方法与人文历史、人物故事有机融合,全面、生动地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脉络、技术手段形态、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这部作品以“孕育、形成、发展”的路径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能”与“不能”的角度厘清了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法,用“学科交融创新”的思路剖析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研究碰撞,借“成天下之才”的底层逻辑提供了人工智能的学习建议,以期带领更广大的人群走进人工智能的精彩世界,目前该作品在喜马拉雅收听人次已超23万+次。
此外,为进一步智能响应了国家“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号召,在中国科协2022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支持下,基于《走进人工智能》科普有声通识数字图书作品的内容基础,吴飞进一步拓展与丰富了人工智能博大恢弘、精彩分呈的内容知识体系与框架结构,形成并出版了18万字的《走进人工智能》科普通识纸质书籍。书籍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帮助读者进一步理顺人工智能纵向发展脉络与横向科学轮廓,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方法,看懂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碰撞所引发的社会生活变化,从“成天下之才”的角度给青少年读者提供学习建议,树立其科学理想,端正其科学态度,培养其科学思维。
据悉,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本年度推荐的数字阅读作品(项目)体现了导向正确、文化价值高、技术应用创新和传播广泛的特点,展现了我国数字阅读领域新动态、新成果与新实践。对深化全民阅读工作、加强数字阅读内容引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次入选的《走进人工智能》真实地呈现一门前沿科学的发展起伏,对于进一步帮助青少年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兼具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树立其科学理想、端正其科学态度、培养其科学思维有着重大意义。
培养人工智能创新性人才战略资源力量,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是推动人工智能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时代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在吴飞看来,科学研究可以让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状态,而科学普及则以更丰富的知识传播手段让更多人分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累积知识,如何让更多将青少年了解、学习、热爱和使用人工智能这门研究如何模拟、延伸和拓展人或其他生命体之“智能”的技术科学,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为了推进更为立体、完备的人工智能课程知识体系与科普知识体系建设,打造中小学信息素养与高校专业知识的贯通衔接培育体系。近年,吴飞坚持积极承担人工智能科学普及社会责任,不断推动 “教材、课程和平台”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结合多年在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和规划建议的实战经验,他编写了大学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出品了国家级首批一流线上课程《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同时,负责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即“ 101 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教材、教育部人工智能专业(AI+X方向)虚拟教研室、“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虚拟教研室等建设工作,是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AI+X微专业等人工智能创新培育平台、项目的发起人。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吴飞一直秉承“厚基础、促交叉、强应用”的理念培养人工智能和“AI+X”交叉创新性人才。他认为,要以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为使命,积极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才能以协同、汇聚、 交叉之势来建设一个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