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习,启智未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微专业首届中西部高校学生学习之旅圆满结束!

来源:上海高等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9-10浏览次数:15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渗透力和支撑性强、高度复杂等特点,呈现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特色。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联合智慧树网共同发起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的创新性人工智能人才培育项目——人工智能+微专业,为有志于深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资源,培养学生掌控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



该项目面向中西部高校定向开放,20239月份开始首届教学,包括新疆理工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内蒙古大学、江汉大学6所中西部高校,共计174名学生报名学习,其中102名学生已按教学计划规定修完全部课程,成绩合格,顺利毕业,获得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颁发的《人工智能+》微专业修读证书。在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们高效获得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工智能体系化知识,学习到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前沿应用,锻炼了知行统一能力。


微专业修读证书

微专业师资团队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团队已经形成了本科教学(“101计划”)、科普通识、中学教学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致力于打造以知识点为中心的AI+X数字化教学资源集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化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为人工智能+微专业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


微专业背景 

人工智能、人才为本,教育先行。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专门强调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需要一大批懂得用人工智能驱动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创新性人才。

微专业目标 

1.了解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系

2.提升全球化视野,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趋势

3.掌握人工智能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

微专业特色 

人工智能+微专业以 “厚基础、强交叉、养品行、促应用”为理念,邀请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专家组成授课团队,整合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丰富的平台能力和数据资源,授课形式以慕课为主,采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微专业课程安排

微专业负责人 

吴 飞

浙江大学

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CAAI Fellow。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党委书记,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多媒体分析与检索等。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和指南编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执行主编,浙江大学第九届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规模图神经网络模型端云协同计算平台和应用示范,排名第一)和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著有《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和《走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开设国家级首批线上一流课程《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负责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人工智能引论》课程建设。

微专业师资团队

况 琨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系副主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因果推理、人工智能、因果指导的可信机器学习,关注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稳定性、公平性和可决策性。


翁 恺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简介: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2018年入选中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其开设的在线MOOC课程《程序设计入门——C语言》、《零基础学Java语言》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汪志华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简介:博士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长期从事AI相关应用的研究与开发。以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和领导过多个AI在金融,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前沿项目。


潘恩荣

中山大学

职称: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导,曾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2017-2024)

简介: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伦理部分主讲教师,网络共享课程《人工智能设计伦理》主讲教师,兼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安全治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代表作《工程设计哲学》荣获教育部交叉学科三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工程学”交叉研究,如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工程设计哲学与设计伦理、人工智能伦理。


赵 洲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语义理解。相关工作发表国际会议期刊论文60余篇,包括ACM汇刊与IEEE汇刊及CCF A类会议50余篇。


汤斯亮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钱江人才计划特殊急需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创意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计算机学会数字媒体专委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跨媒体内容理解、信息抽取、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方向。


韩亚洪

天津大学

职称:天津大学英才教授。

简介: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理解和人工智能安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加州大学伯克利访问学者,获得CCF优博奖励,指导博士生获得CSIG优博。


杨 易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国家特聘专家,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微软-教育部视觉感知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简介:曾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澳大利亚科研终身成就奖,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青年职业奖,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颠覆创新金奖,谷歌学者研究奖和AWS机器学习研究奖等二十余次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奖项。


杨 洋

浙江大学

职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导、人工智能系主任。


简介:研究方向为图数据上的人工智能问题、大规模时间序列数据建模、计算社会学等,在KDDWWWAAAITKD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AAAI2023杰出论文奖,担任国际权威期刊IEEE TBD Associate Editor2020年全国社会媒体处理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陈静远

浙江大学

职称: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简介: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学习、教育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表国际高水平会议与期刊论文20余篇,谷歌引用2000余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个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类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及青年科学家(浦江实验室)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获得201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2020IET Smart Cities最佳论文奖,入选2022年杭州市余杭区十大杰出青年和2022年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奖项。


系列人才培训项目:AI+X微专业

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202012月,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同济大学联合推出了AI+X微专业,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形式展开授课,使非计算机专业和非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高效地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AI+X微专业以课程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形式,按照突出内涵、促进交叉、赋能应用的培养思路,构建了体系化人工智能知识点和知识图谱,形成了AI+X交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依托大语言模型智海三乐与智海科教平台,与华为、百度、阿里和商汤等企业合作,在航天科技“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智慧树《人工智能+》微专业西部行、国家开放大学人工智能二学位等共享AI+X交叉人才培养优质资源,支撑万余人次参与学习。



今日编辑:徐   敏